首页 > 校地合作

聚焦良渚文明,推进人才培养协同创新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9-15 作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良渚遗址时强调,“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为推动“良渚文明教育”创新综合体建设,尽早把“良渚文明”元素融入到新学期的教学和研究中,来自浙大城市学院9个部门与学院的“人才培养”组的38位教师代表于9月5日共赴良渚遗址管理区,开展实地考察调研和交流座谈,与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共同探讨新时代人才培养创新合作模式。本次活动由教务处牵头,马克思主义学院协调,学生工作部、教师促进与发展中心、艺术与考古学院、传媒与人文学院、国土空间规划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文化旅游学院参加。

1.jpg

        当日上午,一行人首先来到良渚遗址公园和良渚博物院参观考察。通过探访南城墙、反山墓群等遗址区,参观各类石器、玉器等出土文物,认真聆听讲解员介绍,在场人员切身感受到了良渚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对未来创新综合体建设充满期待。大家一路热烈讨论,在教学研究和保护传播良渚文明方面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2.jpg

       参观结束后,一行人在良渚遗址遗产检测管理中心与良渚遗址管委会代表进行座谈,围绕人才培养主题,就团队合作、课程开发、资源建设、育人平台、社会实践等多方面展开了进一步交流。会上各学院代表积极发言,结合学科特色和专业发展提出了协同育人的思路和举措,对后续合作项目开发和具体工作落实起到了推动作用。

3.png

        国际文化旅游学院院长邱汉琴提出: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要将良渚文化真正植入到课程体系之中,在转化为学分发挥育人功能的同时,通过课程《服务学习》中良渚文明专题的共享和推广,进一步实现良渚文化的国际传播。同时希望能在良渚遗址区建立“文旅共富服务学习城院工作站”。

        传媒与人文学院副院长顾杨丽谈到:基于传播策划类和历史学类等课程平台,采取实地教学和文化进校园等多种方式进行共建合作;借助“长三角纪录片创作中心”,联合拍摄良渚文明的纪录片。

艺术与考古学院副院长董德丽提出:通过创办良渚文化周、文化月论坛、系列讲座等周期性的活动,打造长效、系统的合作机制,产出“良渚+”系列化成果。

        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沈雷燕提出: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件具体事”,打造“良渚育人”系列产品。紧扣“良渚之光·理解当代中国”主题,讲好良渚故事,做好文明互鉴。重点在精品课程建设、第一与第二课堂有效结合、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三方面着手,将良渚文明教育真正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教务处副处长杜鹏英指出:相关学院要基于学校整体规划和交叉整合布局,围绕“城市回响”“东方传播”“共同富裕”主题,根据艺术与考古、传媒与人文、建筑与规划、文化与旅游、外语与国际交流、村社共富等不同方向,探索良渚文化与人才培养多维融合之路。

        教师促进与发展中心主任范晓清谈到:要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三个维度多方面与良渚遗址管理区开展深入合作,边做边研究边完善,打造富有特色的产教研融合样板。

        “行走的思政课”专项工作组副组长张兰欣提出,学校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良渚文明教育”创新综合体建设,未来将与良渚遗址管委会通力合作,在人才培养、文明叙事、国际传播、文化共享、文化共富五大板块共同发力,力争打造优质区校协同育人基地,产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和社会贡献成果。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鲁明川指出:不同学院、学科、研究人员可以从不同角度围绕良渚文明进行系统研究,找准良渚文明叙事方式,协同整合、共同发力,实现共赢。

        最后,良渚街道党工委委员郭麒表示:感谢城市学院为良渚文明保护研究和传播做了大量工作,管委会尽快落实相关项目的对接人员。相信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一定会达到合作目标。

 

文图:赵子云

责编:李文艺

审核:刘珊珊


转载自聚焦良渚文明,推进人才培养协同创新 - 新闻动态 - 浙大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zucc.edu.cn)